汝南县文化馆

文章
  • 文章
搜索

RU NAN XIAN WEN HUA GUAN

本站首页 >> 数字非遗 >>非遗动态 >> 天中非遗汝南 罗卷戏
详细内容

天中非遗汝南 罗卷戏

时间:2019-12-24     

             【汝南罗卷戏】

 明代末期发源于汝南的“卷戏”和清代初期流入汝南的“罗戏”是中国众多剧种中两个独具特色、古老稀有的地方民间传统剧种。 

微信图片_20201112174552.jpg

   “卷戏”流行于河南中部,亦称为“小笛子戏”。据考证,卷戏出自寺庙音乐。卷戏的“卷”,就是取自于寺庙《宣卷》的“卷”,《宣卷》是寺庙中的僧人们在诵经、做道场时伴之以吹奏、敲打、唱颂的一种演奏音乐,僧人们称之为“卷调”。明代惠帝时,燕王朱棣在汝南“官场坡”建造一座“燕王庙”,并将驻军之所取名为“燕亭店”。李自成攻陷汝宁府,“燕王庙”被焚。寺庙僧人还俗流落到当地民间,靠演奏“卷调”维持生计,将当地的一些民间小曲小调和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吸纳溶入“卷调”之中,使“卷调”逐步发展演变成带有故事情节的“卷戏”。 

微信图片_20201112174615.jpg

 卷戏以文戏为主,戏文规整押韵、通俗上口。卷戏属板腔体,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唱腔音乐、用以伴奏的吹奏乐和打击乐。唱腔旋律接近当地的民间语音节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卷戏的乐队编制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三件 :卷戏笛一支、笙两盘;武场五大件 :鼓板、大锣、二锣、手钹、梆子。后来,卷戏吸收其他剧种的乐器伴奏形式,逐渐加入“闷子”和一些弓弦乐器。 

微信图片_20201112174633.jpg

“罗戏”亦称为 “大笛子戏”。于清初流入汝南。罗戏是一个以武为主、别具一格的剧种,其传统音乐是由唱腔音乐、吹奏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罗戏的打击乐除了一般戏曲乐队常用的大锣、二锣、手钹、梆子、鼓板小五件外,还有一套特殊的打击乐器—谓之“四大扇”(由两对大铙、两对大镲组成)。 

微信图片_20201112174705.jpg

  罗戏流入汝南后,因卷戏善文,罗戏善武,为达到两个剧种相互补益,文武兼而有之的演出效果,所以两个剧种经常同台演出,往往在一个剧目中上部唱卷戏、下部唱罗戏,或甲角唱卷戏、乙角唱罗戏。因此,群众称之为“卷罗同台两下汤”。民国以后,群众就习惯直呼“卷罗戏”或“罗卷戏”而不加区分了。 

     “罗卷戏”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在汝南县诞生已经有 360多年的历史。罗卷戏不仅是中国众多剧种中两个风格独特、古老稀有的民间传统剧种,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曾对推动豫剧、越调、曲剧等诸多剧种的发展和活跃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过重大贡献,也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区域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微信图片_20201112174728.jpg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罗卷戏从戏剧舞台上逐渐消失。原因是 1958 年修建宿鸭湖水库时,卷戏的诞生发源地—燕亭方圆数十里内的村庄被分散迁移,罗卷戏几乎失去赖以生息繁衍、存在发展的环境;罗卷戏与迅猛兴起的新兴剧种豫剧、越调、曲剧等相比,粗犷豪放、激昂高亢的唱腔风格和单调的吹管乐演奏形式变化不大,缺乏创新和竞争力 ;随着岁月的流逝,罗卷戏艺人相继谢世,传承断代,后继乏人。 

     至 2010 年,汝南县会演唱和演奏罗卷戏、伴奏乐器的民间老艺人在世的仅有几人,分别居住在离县城较远的几个偏僻乡镇,而且都已年逾八旬,已是风烛残年。为抢救和传承罗卷戏,国家于 2010 年下拨专项经费 30 万元,由汝南县非遗保护中心、县剧团进行挖掘整理、复排录制。

微信图片_20201112174748.jpg



地址:汝南县汝宁街道梁祝大道天中山文化园  邮政编码:463000  邮箱:rnwhg@163.com

版权所有:汝南县文化馆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