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县文化馆

文章
  • 文章
搜索

RU NAN XIAN WEN HUA GUAN

本站首页 >> 数字非遗 >>非遗简介 >>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详细内容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罗卷戏”代表性传承人介绍

  孙三民,男,汉族,1944年9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馆员职称,汝南县文化馆退休干部。

孙三民原籍河南省汝南县燕亭乡,是个戏曲之乡,又是罗卷戏生长的沃土。1961年在县剧团乐队担任演奏员,从事戏曲音乐创作,曾为60多种戏剧谱曲,并分别在省、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84年调入汝南县文化馆工作,负责群众文化、音乐创作;1985年搜集、整理民间音乐艺术罗卷戏;2010年6月11日,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8月,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孙三民自1984年调入汝南县文化馆任音乐专干,常常深入农村对众多民间艺术进行调究,为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遗产罗卷戏,他身背照像机,手提录音机,自带干粮和水壶,脚踏自行车,走村串户,足迹踏遍了全县的村村寨寨,寻访到罗卷戏艺人郑志武、门忠平、代清泉等,拜他们为师,长期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学艺,终于熟练掌握了罗卷戏原汁原味的音乐曲牌和各种板式结构,也能演奏各种打击乐曲牌。1985年十大文艺集成在全国广泛开展,对濒临灭绝的罗卷戏作了深入细致的搜集、整理,现为罗卷戏第六代传人。作为罗卷戏传承人,他着力于培养新人,把罗卷戏古老艺术之花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罗卷戏唱腔旋律接近当地民间的语音节奏,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唱腔,音乐高亢、激越,唱腔常用真嗓吐字,后托腔常用假嗓甩高音花腔;伴奏用唢呐领奏,笙、笛、闷管相和,非常独特和别致,旋律也很优美,耐人寻味。

经过多年来和罗卷戏艺人的接触、学习、研究,孙三民掌握了罗卷戏全部唱腔、曲牌以及艺人们各自不同风格的演唱技巧,收集唱腔曲牌、各种板式、伴奏曲牌、打击乐曲牌近百(支)首,先后独立完成罗卷戏罗卷戏文字、曲谱、图表等规范化整理。

孙三民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农村生活的内容以及现代音乐元素,使该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2010年春节前后,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组织下,在汝南县文化馆举办了首届“罗卷戏”艺术传承培训班,对本县民间文艺社团的青年骨干近百人进行了培训,对于优秀学员均给予补助。因此,学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习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夏季,整理出大型卷戏《对金刀》的唱腔资料,部分选场纳入图书出版。

近年来还向众多硕士研究生传授罗卷音乐艺术,他们有来自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歌、河南大学的甘洁、西北师大的涂江涛、海南岛琼州师院的刘厚宁、华南交大的陈丹、南阳邓州市文化局、戏曲艺术学校马得功、朱云诗等。

孙三民所传授的学生大都在传统戏剧领域有所建树,特别在戏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传统戏剧的后起之秀。

    孙三民同志撰写的论文《汝南县罗卷戏兴衰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罗卷戏艺术迫在眉睫》、《汝南县丝弦道浅议》等,均发表在市以上刊物。

2005年10月排演、传唱的罗戏《海瑞收宫》、卷戏《打金蛤蟆》两个折子戏参加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分别获得金奖,另有两名演员荣获表演金奖;2010年8月,在驻马店市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宣传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保存有罗卷戏老艺人的原始录音带若干盘;1987年撰写的《汝南建国前戏曲概况》一文,概述了罗卷、戏当时的演出情景,发表在河南省戏曲辑丛之三辑;1993年7月搜集、整理的罗卷戏音乐、资料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卷戏“对金刀”、“打金蛤蟆”、“吊孝”等曲文综合本;罗戏“海瑞搜宫”、“剑压城头”等曲文综合本;《汝南县罗卷戏资料卷》一套(原始);罗卷戏艺人用过的唢呐一支。

积极向周围群众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弘扬传统文化。会同当地专家学者对传统戏剧进行理论研究,提出加强保护的具体意见和建议,身体力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地址:汝南县汝宁街道梁祝大道天中山文化园  邮政编码:463000  邮箱:rnwhg@163.com

版权所有:汝南县文化馆  

技术支持: 金盾网络科技 | 管理登录
seo seo